关灯
护眼
      53皇帝投降的先例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传统呢?说的残忍点,皇帝的儿子,虽说是心头肉,但死上几个都是可以接受的,毕竟皇帝有整个后宫作支持,不愁缺儿子。

  真要是除了太子之外儿子都死绝了,形势不得已,就算是老皇帝御驾亲征,太子也不能动,因为皇帝已经老了,完成了大半使命,死了不可惜,太子正年少,又只有这么一个,培养周期长,因此,“君之嗣嫡,不可以帅师”。

  这就是帝王家,没有尊老,也没有爱幼,没有对兄长的尊敬,更没有对幼弟的爱护,有的只是精明的算计到骨子里的冷血,为了整个帝国的发展,也为了李唐家族的繁荣。

  这就是李渊吸取了几千年中国历史兴亡教训得出来的大唐帝国的最顶层设计,培养出一个手握重权的“自己人”,镇守帝国的核心,辅佐太子,这样就能巩固李唐王朝的天下。

  是不是有了这种制度李渊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李渊也清楚地知道这一点,事实上,前车之鉴就在眼前,离李渊只有区区十三年。

  十三年前,杨广以次子身份干掉太子夺得皇帝之位,后世许多人对杨广所以能够登基为帝的原因有诸多误解,认为他是在独孤皇后面前玩弄欺骗手段才达到目的。

  但李渊当时身在朝中,对此事有所耳闻,杨广能夺权的真正原因是隋文帝在征讨陈国的过程中,不叫太子杨勇而让次子杨广任行军元帅,后来杨广又任并州、扬州等重要地区的总管,取得了重臣杨素的支持,积累了足够的政治资本,这才夺得了大权。

  既然这种制度这么危险,李渊为什么要冒险用它呢?是因为李渊的自信,当时的李渊是隋文帝的侍卫,亲历了整个过程,他认为杨广之所以能够挤掉杨勇当上太子,老皇帝的意见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是隋文帝亲自把杨勇废为庶人的。

  他认为只需要在以后做到两条就够了,一、兼听则明,不听信别人尤其是次子的话,从后来的发展来看,他确实做到了这一点,“杨文干事件”中,李渊差点听信李世民的谣言废掉太子李建成,后来想到隋文帝废太子的事情才冷静了下来,找出了疑点。

  二,提前废掉次子的羽翼,磨平他染指帝位的政治资本,这一点李渊也做到了,跟随李渊起兵的元谋功臣,裴寂和刘文静并列第一,居功甚伟,因为李世民的缘故,刘文静被李渊毫不客气的杀掉了,谁求情都没有用。

  可以说,李渊想到了任何的可能性,并堵死了所有可能出现的漏洞,他自以为想出了一个天才的办法解决了制度上的漏洞,但却忽视了一个根本的问题,这里是帝王家!

  事实上,后来的李渊包括太子李建成对李世民有着温情的一面,他们只想让李世民安安稳稳的做个无忧无虑的王爷,但李世民哪是甘于平凡的人,既然你们不给,我就自己来拿,九年之后,李世民动了刀兵,兵锋的对面,是兄长,弟弟,还有父亲。

  这里需要解释一点,此时的时间是公元617年的12月,李渊还没有登基,所以李建成既不是太子,也不是储君,但李渊是一个目标感很强的人,他进长安就是冲着当皇帝去的,只是当时时机不成熟,不能称帝,但他也知道自己的年纪大了,所以自打进入长安的那一刻就把李建成当作储君来培养。